时间: 2024-10-31 14:42:09 | 作者: 拉链头配件
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位于皖江江南新兴起的产业集中区的安徽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资料图)。记者吴骏摄
上半年,全市730户规上工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2.3亿元,增速居全省第4位;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9%,全省排名从年初的第11位上升至第6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项目84个,同比增加11个。6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五上”企业营业收入855.9亿元,同比增长15.5%。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起的产业、孕育未来产业,当前,池州正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立足产业基础、杜绝“喜新厌旧”、勇于前瞻布局,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半导体真空腔体核心零部件精密涂层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5G通讯用高频高速极低轮廓电子铜箔制造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光伏发电保护器件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前三、数控全自动Y牙排牙机打破国外企业在高端金属拉链领域技术壁垒……随着慢慢的变多的“池州造”脱颖而出,我市制造业也逐渐以“跟跑”为主,进入“跟跑”在加快、“并跑”在增多、“领跑”在涌现的发展新阶段。
安安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沛峰认为,只有以“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依托已建成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大科研平台,特别是李玉坤博士团队入驻科研工作站后,该公司成功研制出一款高强度、高韧性的合金刹车阀体配件,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市场垄断。落户池州8年来,该公司产值增长超60倍,今年企业产值有望突破80亿元。
“工艺优化升级、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绿色规划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安徽宝镁项目的一大特点。在全球最大的镁合金生产基地——安徽宝镁轻合金项目建设现场,公司投资部总监石振仓和记者说,“高性能镁基轻合金生产线将采用自主研发技术,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实现加料、出镁、出渣工艺流程自动化操作,能耗大幅度降低。”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近年来,我市壮大科技型企业力量,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如今,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科创丛林”正在池州大地蓬勃生长。
日前,2024年度第一批省级科技公司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名单出炉,青阳经济开发区综合孵化器名列其中。去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0.4亿元,同比增长25.9%,增幅居全省第1位;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9%,同比增长0.2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我们将继续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高校和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汇聚市内外各类创新资源,赋能全市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池州积极培育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AI和数字化的经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健康医疗养老、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创意等九大新兴起的产业,上半年全市产业向“新”向“优”转型态势明显。其中,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45.1%,居全省第3位。
——传统产业焕新升级。作为颠覆性创新产品,安徽铜冠铜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5G通讯用高频高速极低轮廓电子铜箔,成功破解了国内5G铜箔材料及制造技术方面的难题,为5G基站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今年以来,全市新增首批次新材料4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项、省级新产品4个。艾可蓝成功争创全国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瑞程机械“全伺服控制一次性内裤生产线”入选安徽省国际先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铜冠铜箔RTF电子铜箔新材料入选安徽省国际先进首批次新材料,均实现全市“零的突破”。
——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布局。2023年,省委、省政府将汽车产业作为全省“首位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立足新材料、半导体等现有产业基础,我市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聚焦汽车轻量化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汽车电子和功率器件等重点领域,围绕做大配套提升支撑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力融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不断的提高产业发展能级。
近年来,通过技术攻关,安徽西恩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将废旧锂电池“变废为宝”,回收利用率近100%,生产的磷酸铁锂、硫酸镍、氢氧化钴等产品供应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动力电池头部企业。“我们争取2024年生产产量同比增长100%,迈向国内锂电池循环产业前三位。”该公司CEO赵志安说。
在大渡口经开区,年产12GWTOP⁃CON高效光伏电池制造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是中清集团光伏全球产能布局的重要支点,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44亿元、税收7.2亿元。“从组件到电池,我们在池州的产业链更完善了!”中清(池州)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经理马霖敏说。
在池州星河动力,可实现垂直着陆回收的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刚刚完成整流罩系列试验。落户皖江江南新兴起的产业集中区5年来,这家非公有制企业在液体动力可回收火箭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火箭速度”的背后,是企业自主创新与园区扶持的双向奔赴。在池州,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2023年,池州市半导体产业规模突破250亿元,增长24.4%,成为省内除合肥外半导体产业链条最为完整、细致划分领域优势最明显的地区。
上半年,全市工业投资提高28.3%,比全省快10.3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制造业投资提高158.6%。工业投资项目个数大幅度的增加,6月末在库统计工业投资项目547个,同比增加67个。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投实体、投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提高42.5%,占工业投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5.2%提高到16.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提高26.5%。
虽然向新领域谋突破的催征鼓声正酣,但池州清醒地意识到一些因素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本地转化能力偏弱,整体产业链长度不够。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例,配套产业规模不大,产学研联合体打造已起势但未成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池州还需‘内外兼修、本末兼顾’,实现创新研发再突破,产业链条再拓展,服务保障再细化。”池州市首批引才大使、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会长叶松表示,实事求是地说,传统产业占池州经济的比重依然庞大,必须全力以赴对传统产业进行精准的智改数转网联,使其“旧貌换新颜”。
——激活科学技术创新动力,提升前端供给能力。近年来,我市高标准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水平高校院所对接合作,为池州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在6月29日举行的安徽“双创汇”·走进上海池州科创中心暨AI产业发展活动中,文香科技、宝镁轻合金等企业作了技术需求路演,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科创企业与我市部分企业正式签约。
——盘活创新主体力量,提升末端承载能力。从“独自绽放”到“实现共赢”。围绕产业创新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协同,推动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产业链、技术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融合,所以我们对设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积极性非常高。”池州华宇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勇表示,在肖飞云博士的带领下,该工作站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项。
把握“放”与“活”的关系,让人才扎根。池州深入实施“万马奔池”人才计划,迭代推出人才政策4.0版,已开展“海聚英才”“双创汇”等各类招才引智活动150余次;首批选聘12名专业人才兼任企业“科技副总”,创新“政企双聘、政录企用”模式、引进博士40名以上,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8个、产业领军人才61人。
保持专注力,发挥创造力,锻造引领力,增强亲和力。池州正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核心能力,让更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让科学技术创新的“变量”转化为高水平发展的“增量”,让蓬勃兴起的新质生产力在池州绽放!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